樊登讀書會 | 如果孩子能控制情緒,那就怪了!
時間:2017-03-06 10:21:43
- 1 -
前一天,收到一個媽媽的留言,已經有很多的父母提起過這個問題。
“魚爸,我家也是個兒子,現在兩歲快三個月,一直都比較聽話,但是近來我發現他好像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,特別是自己高興的時候。
比如家里來了人很熱鬧,或者碰到自己喜歡的小朋友,或者是心情特別好的時候,他都會得意忘形,要么亂扔東西,要么就使勁抱或者抓別的小朋友,會做出一些比較出格的行為。
我們在旁邊提醒也不起作用,把他拉到一邊冷靜也是,認錯特別快,可是只要一放開,就又恢復原樣。類似這種情況要怎么辦呢?怎么樣才能教會他不要得意忘形?然后用合適的方法表達自己的喜歡和高興?”
我感覺這個媽媽就好像在描述我兒子。
簡直是一模一樣啊。
我想很多男孩的爸媽也會有同感。
- 2 -
就在前一天晚上我還遇到了這件事。
因為侄子家里有事,他帶著妹妹在周末的時候臨時在我家住一晚。
從得到這個消息開始,兒子就開始興奮起來。
恨不得夜晚早點來臨。
自己的表哥和妹妹來家里,并且是來家里睡。
想想都激動。
所以,當老婆發愁幾個娃難弄的時候,我說沒事,搞定這個人來瘋的家伙,包在我身上。
趁著兒子高興勁,我跟他約定,今晚跟爸爸一起睡。
當時他的臉就拉了下來,說想跟哥哥睡。
我知道其實他只是想跟哥哥玩。
所以我說你跟爸爸睡的前提是可以睡前去哥哥床上玩一會兒。
這時他就舉雙手贊同了。
晚上,三個小朋友陸續洗了澡,已經快9點。
三個家伙在床上玩鉆隧道的游戲,就是在被子里拱,跳。
老婆一邊忙著收拾,一邊喊他們安靜一點,早點睡。
沒有一個人聽。
我說你先淡定點,讓他們先瘋一會兒。
要他們這個時候控制情緒,安靜地坐著,然后入睡,那是不可能的。
沒一會兒,被子就被弄到了地上,里面還裹著兩個小家伙。
在那里又喊又叫。
我進去的時候,他們覺得自己玩得有點過火。
我說不會告訴你媽媽,還玩10分鐘好不好。
滿口答應,繼續玩。
過了幾分鐘我提醒一次。
最后時間到了,我就去抱他回了自己房間。
這時候,三個孩子都玩得差不多了。
沒有一個人覺得不爽。
如果按照老婆那個嚴厲地制止方法,估計又要鬧幾張哭臉了。
這就是我家那個玩起來得意忘形,渾然不知方向的家伙。
如今4歲多,可以跟我約定。
而放在兩年前,跟提問的媽媽說的一樣。
很多行為無法理喻。
特別是到了公園或者廣場上。
幾個孩子一玩起來,幾乎是瘋了一樣。
其實,只要讀懂孩子,很多問題會迎刃而解,真不要焦慮。
- 3 -
要一個孩子能夠對情緒收放自如,真的不現實。
甚至可以說是一種奢望。
因為一個人的情緒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。
孩子的情緒跟教養他的大人及家庭氛圍息息相關。
也跟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質有關。
就拿男孩子來說,4歲的時候,體內的睪固酮會突然增加兩倍。
而且睪固酮不僅是一種成長荷爾蒙,也會影響情緒和精力,使男孩精力旺盛打鬧不休。他們會變得更加好動、愛逞強、喜歡冒險及大膽的游戲。
所以,要想讓一個男孩遠離那些冒險及大膽的游戲,把兒子當女兒養的爸媽,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過于壓制孩子了。
我家那小子,每天吃完晚飯都喜歡找我跟他打架。
那架式非常多。
自創一些招式,電視上看一些招式,然后哥哥或者伙伴們教一些招式。
還自帶音效和解說。
沒點力氣還真扛不住。
所以,我們得先了解我們的孩子。
孩子在2-4歲進入第一個叛逆期,如同一個可怕的“小怪物”。
孩子從兩歲的時候開始就會形成自我意識,這個時候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世界,去展示自己的力量。于是總是說“不”,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“不”字來回應。
比如:“睡覺!”“不去!”“去吃飯!”“不吃!”“叫叔叔”“不叫!”等等,有時甚至懶得回答,直接甩頭就走。
而且在這個階段,孩子有一個明顯的行為就是“打”人,記得那時候小小魚就經常動手打奶奶,因為他覺得奶奶是軟柿子吧,反正打了也沒事。每次我看到了會進行一個干預引導,但是過幾天又犯。
后來我就覺得無法禁止孩子這樣做,那就改變大人。我要我媽也適當反擊,拍他幾下重的。讓他知道被打是很疼的,打人和拍桌子是不一樣的。就這樣,慢慢地改變了。
孩子非常需要表達自己。
他們表達自己的快樂,最初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方式,分不清對錯。
比如一個孩子高興起來就喜歡推自己的伙伴。
這時候,他還不知道怎么表達自己的喜悅。
父母要學會共情。
先肯定他快樂的感受,而不是馬上就把視線全部集中在推人這件事上。
因為很多時候,父母都會狠狠地教訓孩子。
反而應該告訴孩子,高興其實有很多的表達方式,比如唱歌,比如自己蹦跶,或者告訴父母,分享自己的心情。
而推人會傷害到伙伴,必須要改正。
兒子也是如此,他有一段時間,一高興就抱著小伙伴親臉。
大家都怕了他。
我告訴他,我能理解你的快樂心情。
因為你非常喜歡那個小伙伴,心情很好。
但是你可以試下握握手,或者擁抱,緊緊地抱抱就可以,但是不要去隨便親別人,因為這顯得很不禮貌。
孩子的情緒世界太復雜了,我們無法一一言明。
但是記住一個原則:接納孩子的情緒,引導孩子的行為。
父母能做的是接納加疏導,認識孩子的情緒發展,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。
幫助孩子學會自我管理,幫助孩子確定正確的行為,糾正不良行為。
另外就是自身的修為。
- 4 -
如果你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。
那千萬千萬不要指望孩子能自學成才,去很好地控制情緒。
小時候父母為人處事的方式,情緒的表達無一不影響著我們性格脾性的形成。
火爆性子的父母養著火爆脾氣的孩子,溫和的父母養著溫和的孩子。
可以說是什么樣的土壤開出什么樣的花。
被情緒化、常常發脾氣的父母帶大的孩子,情緒問題更多。
很多人是成年之后,自己不斷地學習,修煉,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。
從某一個意義上說:父母的情緒平和,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。
父母需要保持著平和的態度,讓孩子慢慢地去認識規則、理解規則,有一個足夠的時間去讓孩子學習、成長。
學會傾聽,學會共情,讀懂孩子。
努力做個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好父母。
我們要做的功課還有很多很多……
但這都值得,因為在育兒的過程中,完成了自我的再次成長。
-END-
作者: 魚爸


![]() |
免費會員體驗計劃
|